发布于:2024-11-28 19:59:45 来源:火狐直播在线看 点击量:14次
2024年11月19日,备受瞩目的光伏电站“新”与“质”专题论坛于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在成都盛大开幕,论坛主题为“向阳追光向新求质”。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宁杰,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俄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主席奥列格・杰米好等国内外光伏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的最新理念、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参加会议的专家达成共识:以“新”破局,凭“质”立足,光伏电站将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光伏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不仅在产能、应用、技术和设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头羊,更在光伏电站的建设与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国家能源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7亿千瓦,同比增长48.3%;风电装机容量约4.8亿千瓦,同比增长19.8%,提前6年实现了目标。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表示,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而新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则需要攻克一系列系统性难题。随技术慢慢的提升和市场需求日渐增长,光伏电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产业的“新”与“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宁杰表示,成都院愿同行业伙伴一道探讨交流光伏与储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径,努力奉献智慧与力量,将着力研究智能建造、新型储能、多能互补等技术领域,攻克流域梯级水风光储一体化典型模式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打造产学研用同频共振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平台,通过数智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同推动能源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围绕通威在光伏产业的布局与发展,阐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展示了行业领军企业在推动光伏产业进步过程中的非消极作用,引发了在场同行们的深入思考。TV北德中国区光伏产品运营总监刘亮聚焦“光伏产品供应链追溯及降碳要求”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光伏产品供应链管理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的降碳挑战与应对策略,为保障光伏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思路与方法。把握电力市场改革契机助力光伏电站再上新台阶目前,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为光伏电站带来诸多新变化。随着改革深化,光伏电站参与市场交易的规则日益完善,其上网电量、电价等方面有了更多灵活空间。不少光伏电站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提升发电效率、优化运营管理等,更好地融入市场之间的竞争。同时,改革也促使电网与光伏电站进一步协同,保障电力平稳消纳。可以说,电力市场改革正助力光伏电站释放潜能,在绿色能源发展之路上加速迈进。在备受瞩目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光伏电站与电力市场改革”这一核心主题,各位对话嘉宾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思想碰撞。主持人王进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李世东、上海道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始人武飞、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卓俊好以及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等嘉宾一同参与讨论,促进业界把握电力市场改革契机,助力光伏电站再上新台阶。光伏电站在电力市场改革中谋发展。嘉宾们分别从学术研究、行业协会、投资管理、质量检验以及公司运营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光伏电站在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市场机制的完善、消纳问题的解决、技术标准的统一等,并分享了各自对于如何促进光伏电站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路与对策。多视角展望光伏产业未来趋势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变成全球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转型中作用凸显,与会嘉宾从多视角展望光伏产业未来趋势,引发业界关注。低碳转型要加快新能源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在论坛上提出,现在中国在风光水核储,电动车和整个地面交通系统的低碳技术,建筑节能等方面已经全面启动了低碳转型,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前列。下一阶段,将集中解决电力系统低碳整体转型的技术攻关和大规模应用,为整个能源系统由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寻求系统解决方案。周大地表示:“一旦解决光风储稳定供电技术瓶颈,全世界光风储市场,将有望扩大10-15亿千瓦每年的规模”。绿色电力认证体系的国际借鉴。俄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主席奥列格・杰米好聚焦“俄罗斯联邦光伏发展和绿电认证体系建设”,详细的介绍了俄罗斯在光伏领域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绿电认证体系的构建情况,为我国企业拓展俄罗斯市场以及开展国际光伏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依据。俄罗斯光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规模仍相对有限。据介绍,截至2024年7月,俄罗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7吉瓦,其中光伏发电约占3吉瓦。“全球消费者能买来自清洁能源的电力,从而支持可再生和低排放发电的发展,助力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贡献力量”。奥列格・杰米好强调。光伏电站资本运作至关重要。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产业快速扩张和壮大,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在我国,光伏产业融资困难问题比比皆是。光伏产业的投资所需成本主要源自初始电站的建设投入资金,初始资金占据项目总成本的90%,而传统能源如石业,初始成本占比仅为33%左右。因此融资成本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道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始人武飞就“光伏电站资本运作路径”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和专业见解,分析了当前光伏电站在长期资金市场的运作模式、风险与机遇,为企业合理规划资本运作、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光伏电站”评价活动树立行业标杆近十年来,各领域各企业在践行“三个转变”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光伏行业,通过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品牌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在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中起到了至关紧要,还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电站。据了解,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中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网围绕我国光伏电站开展评优。通过客观、公正的专家评价,遴选出具有示范引领的集中式、分布式电站,树立行业标杆,作为示范引领,逐步推动光伏电站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为全球光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样板。参评项目来源于行业协会推荐、企业报名,评委办公室共收到103个,经过组委会初审筛选,社会公开评价,以及专家终审三轮,评出了以下项目35个奖项,其中集中式、分布式电站各10个,技术创新8个,经济效益4个,环境友好3个。“光伏电站”评价结果揭晓及颁奖典礼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牟思南主持,在颁奖典礼上,获奖企业代表们纷纷发表感言。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主管邵玲丽,威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管清伟,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袁龙、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海兵上台领奖并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他们将继续秉承创新、高效、环保的理念,不断的提高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水平,为推动我们国家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本专题论坛是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发展分会、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分别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院长王进主持。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下属众多公司;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通威、正泰、协鑫、易事特、韬能科技以及塔吉克斯坦能源和水资源部、俄中友好协会等共有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供需协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方向。需求侧各领域新兴的、多样化的海量终端用户为电力转型提供了资源和潜力,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为挖掘需求侧资源的支撑潜力,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虚拟电厂与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转型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终端用户的资源特点和潜力挖掘,尤其是高耗能用户的转型路径。”11月21日,为推动需求侧向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的用能方式转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在京合办“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革新”研讨会,NRDC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在会上强调。会上,EESIA发布了《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与《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能世通(北京)投资咨询服务中心发布《“双碳”目标下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报告。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机制创新、产业培育、行业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EESIA理事长赵明表示,在实现“双碳”的核心路径中,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效是关键。节能和提高能效仍然是中短期最经济、最可行和可规模化的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路径。近十年里,我国以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四分之一以上,节能和能效工作对于国家绿色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很突出和重要的贡献。节能和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是推动未来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主体,节能产业经历过黄金十年,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正在兴起,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实现了向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升级,而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合流转型,必将更好的服务终端用户的需求,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发挥慢慢的变大的支撑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晓东在主题发言中提到,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需求与日俱增,单纯依靠供给侧提供灵活性资源难以为继,亟需深入挖掘需求侧灵活调节资源,协力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近年来,以虚拟电厂为典型代表的需求侧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系统运行等方面发挥愈发显著的作用。赵晓东认为,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行,重点是为所有的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合理、持续、可预期的市场信号,并以经济手段对经营主体的电力消费行为形成长期和短期的有效激励,同时能引导各类型社会资本参与虚拟电厂投资。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依靠电力市场以及电力市场外的政策补贴、金融工具、税收优惠等方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目前,制约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因素较为多样,综合表现为市场身份、功能定位、价值疏导、资源秉赋等方面,需在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因地施策,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虚拟电厂样板。《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报告选取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南方电网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近年来南方电网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实施虚拟电厂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这些地区的虚拟电厂在常态化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挑战。报告认为,广东虚拟电厂运行的案例极具代表性。依托现货市场的正式运行,广东具备虚拟电厂运行的基础条件,但主网传统装机存在相对冗余的情况导致虚拟电厂在广东现货市场中实现价值的空间受限。同时,局部配网需求慢慢地凸显,但相关价格机制缺乏导致虚拟电厂难以实现功能价值。《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报告提出了推动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多项建议。一是厘清虚拟电厂的范畴和边界。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虚拟电厂的概念定义,明晰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社会共识的形成。二是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常态化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推动虚拟电厂以灵活方式参与中长期、现货等各类市场化交易,研究出台虚拟电厂在配电网功能发挥层面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充分激发虚拟电厂自身活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建立涵盖资源聚合控制、通信接口等方面的虚拟电厂建设运行标准体系,打破各类资源主体、虚拟电厂运营商、电网企业间的数据交互壁垒。EESIA副秘书长曹宁介绍了《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认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是经济高效解决我国终端用能与排放问题的关键手段,是推动我们国家需求侧革新的重要抓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自“十一五”以来,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对节能降碳的推进和市场化节能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受补贴政策退坡、经济提高速度放缓的影响,行业发展出现波动,亟需注入新动力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因单一的、节能潜力大的工艺以及设备的节能改造项目大部分已完成,节能服务产业正逐步与新兴的综合能源服务业态合流,从传统的提供技术改造模式转型,形成集多种能源供给与清洁利用、数智化的系统能效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模式,旨在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的精细化能源管理服务。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需求侧对电网系统灵活、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了格外的重视,这为拥有用户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用能系统的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可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建议,为激活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借鉴以往经验,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行业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用能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探索出台针对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等市场化节能降碳第三方服务主体的扶持政策。此外,应健全完善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融资市场体系,并快速推进电力市场化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从管理、运营及调度机制等层面明确公用电网与多元主体投资的配电网/微电网的职责分工、权利范围与义务要求。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委会主任焦健介绍了《“双碳”目标下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的主要内容。《“双碳”目标下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提出,工业领域应贯彻“节能优先”战略,加快终端电气化发展,既可以充分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促进新能源的消纳,更有助于实现“能-碳-电”协同优化,推动工业领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钢铁行业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以长流程生产的基本工艺为主导的生产体系使钢铁行业成为中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报告说明,钢铁行业正面临着“能-碳-电”协同优化的挑战。而加快钢铁行业电气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不足、电能替代和能源替代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废钢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双碳”目标下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预计,通过采用电炉钢、氢冶金和二氧化碳炼钢等先进工艺及电力清洁低碳化等措施,有望实现以下目标:203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14%,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15%,需求响应能力达到8%;205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46%,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85%,需求响应能力提升至18%;206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57%,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95%,需求响应能力达到21%。在圆桌讨论环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指出,在未来能源系统中,能源的表现形式将以电力为主,但非连续的电力系统无法单靠高成本的储能来支撑,需求侧资源的开发无疑是重要方向。需求侧资源的大多数来自,一是分布式发电资源,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禀赋,通过构建微网系统实现与大电网响应。二是可调节负荷,应基于负荷特点,在分析失负荷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可调节环节与可调潜力。这种调节一定是可预期的、可报告的。三是用户侧储能,它是未来新兴起的产业,新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点。四是电动汽车,因为它的互动是双向的,可以归类到储能。戴彦德认为,真正发挥电动汽车作用是靠发展换电模式,一方面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三个问题:充电时间、续航里程和买车贵。只有发展换电模式,把电动汽车电池利用变成一个加油站时,才能发挥这部分的灵活调节作用。最后一个是能效,在长时间轴上实现降需求、降负荷作用,需要依托综合能源服务来实施。戴彦德强调,开发需求侧资源,首先要摸清用户侧资源的属性,实现可变、可调和可控。其次寄希望于AI技术,一方面助力电网快速掌握用户侧波动性进而确定生产计划和用电计划,另一方面用AI调度来替代人工调度,解决电网堵点。最后,要实现全方位变革,包括通过规划提出目标,规范经营事物的规模,由市场挖掘经济性等。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认为需求侧是待开发的宝库,而挖掘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包括数智技术等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规则的到位。总体看,技术本身不存在大问题,更重要的是系统运行规则的完善。电力系统是以瞬时平衡的系统,局部网络通道有时存在拥堵,一定要通过并网及调度运行规则来规范和统筹调度系统资源,因此,客户资源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的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如何与系统调度机构进行衔接,应该以及如何承担哪些必要的责任等,都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地。其次是市场机制方面,对比国外市场主要由供需平衡决定的较大电价差给予储能电站等新主体盈利机会,我国希望终端市场行情报价保持相对平稳的制度设计,难以激活新业态的参与积极性。蒋莉萍认为,发挥需求侧资源作用也需要新的行业文化的建立。比如汉堡等快餐店用餐者自行收拾餐具的模式,能够更好的降低雇员成本和提高清理效率。新型电力系统中,若用户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得以改变,必将带来非常大的潜力。随着需求侧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及具备学习能力的AI技术的出现,期待整个电力行业的生态发生改变,推动需求侧资源的作用从量变的积累跨跃到质变的发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能研究所陈宋宋提到,需求侧管理的内涵是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使用电力能源,外延是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式,这些都是在国家层面引导下慢慢孕育出来的。如今要真正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首先顶层设计方面,必须要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其次,市场环境亟待完善,由市场交易发现资源价值,避免人为设定价格上下限。再次,潜力挖掘方面,要基于生产工序特点分析响应成本和资源价值,比如钢铁、水泥、铁合金、碳化硅、建材等行业,可以聚焦在电加热、电制冷或者是相对来说生产不连续的环节,深挖调节潜力。陈宋宋还认为,在技术标准层面,要打破各行业、设备之间信息感知与监测的壁垒,降低需求侧资源与电力系统的交互成本。例如,澳大利亚目前就强制性要求空调、电热水器、游泳池、水泵控制器等加装跟电网互动的接口,这样做才能够实现在服务商层面各类资源先“独立成章”后再接入电网,实现更便捷的聚合,大幅度的降低资源接入感知监测的成本。(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2024年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7398.83万美元,同比增长69.96%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为7398.83万美元,同比增长69.96%;出口数量为3541台,同比增长25.57%;出口均价为2.09万美元/台,同比增长35.71%。2024年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出口金额为100353.91万美元,同比增长71.47%;累计出口数量为43706台,同比增长5.51%;出口均价为2.30万美元/台,同比增长63.12%。2024年1-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4年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希腊、澳大利亚、巴西、西班牙、法国、哈萨克斯坦、日本、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98.99%。其中,向希腊出口最多,金额为3072.7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53%。2024年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澳大利亚、埃及、南非、巴西、智利、老挝、土耳其、芬兰、玻利维亚、希腊,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7.73%。其中,向澳大利亚出口最多,金额为15613.8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56%。2024年1-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4年1-10月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全球光储创新技术大会隆重举行
11月17日,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全球光储创新技术大会隆重举行。众多国际嘉宾、重要领导、院士专家、行业领袖、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围绕全球光储技术迭代与创新、中国光储企业“出海”、光储行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等核心话题进行深入研讨、思想碰撞。会上,吉尔吉斯共和国能源行业妇女协会主席阿布德克里莫娃阿尔特奈视频致辞。云南大学校长马文会,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元,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邱艾松,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良桓,百佳年代产品首席技术官邵佳奇,世地光伏科技(泰州)工艺、研发部长崔亮,北方华创微电子市场管理部兼研发管理部总监孙朋涛,帝科股份应用技术与市场副总裁南亚雄,金蝶中国高端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家逢,英杰电气副总经理王樱璐,毕马威中国川渝地区首席合伙人谭伟,瑞浦兰钧储能大客户部总经理张驰,中自未来总经理蒋中锋,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中电环境技术研究院功能化学品科室高级工程师李晨,超纯科技市场总监蔡晋等专家学者、领军企业家、光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光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邱艾松致欢迎辞表示,中国已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光伏行业。今年6月,通威全世界创新研发中心正式建成投用,对行业内主流的TOPCon和HJT、XBC技术,以及钙钛矿等未来技术路线都进行了研发与测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主研发的TNC210高效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743.2瓦,三次实现功率新高;THC210高效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776.2瓦,九次创组件纪录;N型TBC组件批次研发功率超过650瓦,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研发最高达到33.98%。以此次大会为契机,通威将与行业同仁一道,持续加强研发技术,为光储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云南大学校长马文会致辞表示,国家格外的重视能源转型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光储产业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云南大学注重发挥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光伏与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建科研团队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云南曲靖市、保山市等光伏和储能发展的龙头州市,以及通威集团、晶澳科技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云大智慧和云大力量。吉尔吉斯共和国能源行业妇女协会主席阿布德克里莫娃阿尔特奈视频致辞表示,在全球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过渡的背景下,各国对太阳能的需求慢慢的变大。吉尔吉斯斯坦每年的日照时间超过250天,拥有发展太阳能的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世界领先的太阳能设备生产国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国,是吉尔吉斯斯坦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带一路”项目积极支持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地区项目,中国公司提供了更实惠的太阳能设备和技术,为吉尔吉斯斯坦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吉尔吉斯斯坦将更加积极地吸引投资,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厂,提高国家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致辞表示,依托清华大学电机系,2016年3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落户四川。作为四川省校战略合作落地的首个新型研发机构,落户以来,四川院聚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效送出及本地消纳,绿色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和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化等领域,突破国际领先技术10余项,解决了关系能源安全和高水平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值此大会,研究院将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的清华科技成果和更多的企业合作,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惠及全球。光伏与储能不仅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次全球光储创新技术大会围绕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多个角度的技术创新、成功经验进行深入交流,来自全球各地的光储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分别围绕储能系统创新与应用实践、高效电池技术发展、光伏行业数字化应用、中国光储企业“出海”等话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应用和市场趋势。目前,光伏产业步入新一轮技术创新活跃期。会上,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元、四川伟力得董事长陈继军、快可电子董事长段正刚、英杰新能源总经理陈玉林、禾川科技光伏事业部总经理王盛洪、鸿正智能销售总监崔成男围绕“光储技术的迭代与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聚焦光储前沿技术、创新模式等,共同展望“双碳”背景下光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技术迭代,为加快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汇聚智慧,推动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作者:牟思南)
惠及10万户居民和1700户企业 内蒙古首个县域配电网“零计划停电”示范区建成
近日,随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铁西区923新区三回线万正路Ⅲ线配网改造工程建设项目顺利竣工,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县域配电网“零计划停电”示范区正式建成。“零计划停电”是指原来需要停电进行的项目,通过不停电作业完成。内蒙古首个县域配电网“零计划停电”示范区建设面积约1860平方公里,覆盖了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基地工业板块和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九成宫等4A级旅游景区商业板块,以及城区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惠及10万户居民和1700户企业。东胜铁西供电公司于2024年年初启动“零计划停电”示范区建设,考虑电网结构、运行方式、设备状态及负荷增长,优化电网网架结构,新建及改造23条10千伏线条10千伏线路互联互供的网架结构,实现示范区内10千伏线%,极大优化了供电网架,为“零计划停电”示范区的建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示范区内停电总时户数完成3225小时/户,同比降低76.67%;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9%,同比提高0.0438%;系统平均停电时间完成1.24小时/户,同比降低74.36%;不停电作业化率完成99.78%,同比提高5.13%。“零计划停电”示范区的建成,将大幅度的提高电力部门的供电可靠性、供电等级与技术和供电服务的品质,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电力支撑。
近日,从南方电网公司了解到,1-10月,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达142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五省区电力消费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反映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起的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快递业、房地产行业电力数据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6%、7.7%、9.3%和7.3%。分省区看,1-10月,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全社会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其中,1-10月,广东以7685亿千瓦时保持用电量规模全国第一,10月份电量增速以8.3%居全国第三;1-10月,云南以用电量增速11%,居五省区首位。10月,市场迎来消费旺季,各大电商平台集中推出促销活动,叠加各地出台的家电消费补贴政策,电商物流需求增加明显。从用电数据看,在快递业务量居于全国首位的广东,10月份,航空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3%、4.2%和5.9%。位于东莞麻涌镇的菜鸟智慧物流园,智能立体仓库正高效运转,商品入库、分拣、运输一气呵成。10月份,该物流园处理360万件订单,较去年增长230%;用电量164.34万千瓦时,环比增长2.7%,同比增长438%。房地产方面,随着一揽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措施显效,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带动上下游相关用电量回升。其中,10月份,南方五省区玻璃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3%。在广东,10月份房地产业用电量增速达6%,其中广州、深圳房地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9%、4.5%。企业生产经营活跃,数字消费潜能释放1-10月,南方五省区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7.2%,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更加活跃。分类别看,在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增长带动下,1-10月,南方五省区九大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5%,高于制造业用电量增速4.5个百分点,制造业延续转型升级趋势。此外,在国内外需求综合拉动下,1-10月,五省区十二大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持续恢复,同比增长6%。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持续拉动下,“三新”行业用电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10月同比增长36.3%。其中,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三新”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均超四成。分行业看,1-10月五省区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充换电服务业、风能原动设备制造用电量增速分别达26.7%、47%、54.7%,印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伐坚实、加快推进。随着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高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1-10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5%;在云南,1-10月该行业用电量增速亮眼,高达56.3%。1-10月,南方五省区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3%,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用电同比分别增长8.3%、11.1%、8.5%。其中,1-10月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电量均呈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5.8%、12.3%。伴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崛起,数字消费潜能释放。1-10月,五省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类下的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7.2%。
11月20日,从云南省国资委获悉,今年前三季度,云南全省绿电交易电量累计突破10亿千瓦时,是2023年全年绿电交易规模的70余倍,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80万吨。据了解,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立足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深入探索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服务云南省绿电市场建设持续升温。绿电交易中,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用户可以购买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电量,消费绿电并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通过绿电交易,用户不仅可以获得清洁可靠的电能供应,还可以享有绿电带来的环境权益和绿色属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云南参与交易的经营主体从2022年的1家增加到2024年的50余家。
为进一步加强光伏制造行业规范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本)》进行修订,并于2024年11月15日印发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管理办法》)。为更好地理解并执行新修订的政策文件,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一、修订发布《规范条件》背景是什么?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规范条件》自2013年发布以来,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适时进行修订,在技术指标、产能利用、生产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有效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目前,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无序竞争加剧、市场波动调整、技术迭代提速等问题和挑战,《规范条件》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产业发展形势的最新要求与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二、《规范条件》主要内容有哪些?新版《规范条件》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为基本原则,主要从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环境保护、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七个方面提出要求。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部分要求企业和建设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工艺技术部分重点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工艺技术等提出相关要求,就现有和新建项目分别提出反映行业典型产品性能状态的技术指标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部分重点对光伏企业和建设项目用地、项目生产电耗和水耗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部分重点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绿色制造,推广技术先进、显示度高、可复制的绿色设计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环境保护部分要求企业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并对企业环境管理、排污、工业固体废物贮存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部分强调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光伏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光伏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应用和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部分对企业安全生产以及保障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要求企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制度规定。三、本次《规范条件》的修订原则及修订内容有哪些?本次修订《规范条件》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光伏行业相关标准和规定。二是根据行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现状大幅提升产品性能、电耗、水耗等指标,通过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增加能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资本金比例,强化质量管控等。四是通过引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开展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开展ESG信息披露等工作持续引导行业绿色化升级。2024年本《规范条件》主要修订点包括:一是提高技术指标要求。综合考虑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情况,提高相关产品技术指标,增加N型电池、组件等产品相关要求,将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23%、20%提升至新建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7%、21.8%,新建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6%、23.1%。当前业内主流N型TOPCon平均效率为25%,此次修订规定新建N型电池效率不低于26%,大幅提高新建电池项目门槛,可有效遏制产能重复建设。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强调产品高可靠、长寿命要求,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增加可靠性试验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研发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且近三年未出现被专利执法机构裁定的侵权行为”等相关要求。三是强化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要求。增加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等要求,鼓励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引导产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强化公司制作过程绿色化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四是提高资本金比例要求。提高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将“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修改为“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五是优化公告企业名单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有进有出”原则,严格开展规范企业名单动态管理工作,要求企业定期报送自查报告和生产经营情况,并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及时撤销其公告资格。四、申请《规范条件》的企业需要满足哪些基本要求?按照《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申请《规范条件》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重大违法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发展规划;近两年内生产销售的光伏产品未因自身质量问题引发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具有应用于主营业务并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专利,研发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且近三年未出现被专利执法机构裁定的侵权行为;符合《规范条件》相关条款要求。五、下一步如何推进《规范条件》落实?《规范条件》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开展宣贯解读工作,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做好规范条件的实施和跟踪监督工作,加强多部门协同,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抄送国家投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应急管理、金融管理、能源部门,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33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以公告。《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光伏制造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1年第5号)同时失效。附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11月15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的通知工信部联科〔2024〕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应急管理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为认真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锂电池产业标准工作顶层设计,促进锂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附件:《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4年9月2日